巴菲特的投资组合

未分类 3年前 (2021) admin
868 0

 

【1】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之前我们讲过很多巴菲特的书,包括滚雪球他的个人传记,还有巴菲特的第一桶金,他早年间做投资买的那些公司,以及巴菲特如何选出超级明星股,这是他后期转向控股公司之后,如何选股的思路,此外还有,巴菲特致股东的信,这是所有投资人的圣经,今天我们在找来一本书,叫做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从组合与资产配置的角度,来审视一下巴菲特的思路。作者是罗伯特,哈格斯特朗,也是研究巴菲特的重要作家之一,美盛投资首席投资策略师,董事总经理,号称最懂巴菲特的人,他的另一本书更加有名,回头我们也会带给大家,叫做巴菲特之道。

作者说,他自己做了这么多年投资,深刻的认识到,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,绝不仅仅是选股问题,更是你构建投资组合的问题。所以巴菲特,是最值得研究的对象,这本书不光是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也介绍了很多著名投资人的组合状况以及思路,可以给我们很多的指导。

我们先来看,第一章,叫做集中投资,巴菲特总说自己是集中投资者,他的投资都是集中在几家杰出的公司上。作者经常和巴菲特深度接触和探讨,他说巴菲特和一般的投资者那种盯着屏幕,疯狂下单的模式相去甚远,他把自己的成功,归结于必要的时候,敢于下重注。那么我们就有这么几个问题了,如何找出这些股票,究竟多少算是集中,应该持股多久?这些问题,都会在本书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我们平常总是能看到喜欢预测股价走势的分析师和投资者,甚至是基金经理,他们也企图预测未来6个月的股价变化,通过选定几个机会更大的股票,形成组合,希望能够从中获利,战胜市场。而另外一种基金,则会买入很多的股票,甚至会买入100只个股。买入的股票越多,越分散,那么他的业绩自然也就越是趋近于指数。所以最后市场上就只有两类比较明显的风格,一类是重仓于几只个股的主动基金,另一种就是指数投资,或者是买了一大堆股票接近于指数的投资模式。主动基金经理,总认为,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知识,击败指数。但是结果却令人很不满意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主动投资的效果越来越差,在70年代的美国,能有一半基金击败指数,但是到了90年代末期,就只剩下了10%。

之所以会这样,就是因为预测的概率决定的,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,其实预测的胜率远没有你认为的那样高,而频繁的买入卖出,则肯定在消耗你的手续费成本。所以最后就会发现,主动基金,跑不赢指数。换句话说就是收益并不多,但成本肯定多,那么自然失败。当年约翰博格建立指数基金的时候,也是看到了这个胜率,所以他才认为指数基金必将成为趋势。果然在最近40年,取得了巨大的发展。

那么巴菲特算是什么呢?如果让巴菲特本人二选一的话,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指数基金投资,他甚至说,定投指数这个事太好了, 这可以让很多门外汉,都能在市场上赚到钱。一下拉低了投资的门槛。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这么干,巴菲特选择了第三条路,一种有别于主动选股,还能击败指数的道路。他是通过自己的一整套工具,找出几个可以投资的公司,然后重仓集中持有。而且为了节省交易成本,他基本不卖。这既是将好的公司,与高回报率相结合,从而战胜市场的思路。巴菲特一辈子做过的公司也是少之又少,也就20-30只,行业更是只有4-5个,可能还没有我们现在很多散户此时此刻的持仓多。他之所以这么搞,就是希望能对公司尽可能多的了解,包括业务,财务,管理层,回报等等。甚至巴菲特买入一家公司,自己是要进入到董事会的。所以他完全是以一级市场的心态,在做二级市场的投资。那么你想想,他就绝不可能是看K线,或者几份财报这么简单。甚至要具体实地调研很长一段时。还要跟管理层都成为朋友。

巴菲特自己这么做,他也是这么建议我们,不要去买那些你看起来一无所知的公司。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买太多,你想巴菲特才买了20-30家公司,咱们买5-10家就足够多了。最多也别超过15家。这样集中投资才更有意义,否则你选了几十家公司出来,那么即便选到了好公司,最后的业绩也是趋近于指数的。

这其实不是巴菲特首创的,而是英国大经济学家凯恩斯,他在30年代就说过,靠撒网式的投资更多公司,来降低风险的做法是错误的,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。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。凯恩斯说,即便是他,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就是两三家。后来菲利普费雪也是对巴菲特影响较大的一个人,费雪也是著名的集中投资的倡导者,他说自己宁可投资于几家自己非常了解的公司,也不愿意去投资于众多不了解的公司。费雪一般将自己的持仓控制在10家企业左右,其中75%的资金会集中在3-4家公司上面。他甚至说,你买了不了解的公司,甚至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。当然老齐也多说一句,人家说的是,了解的公司,这是前提,如果你压根就没有了解的公司,或者看似了解实则完全不了解,那你还是多元投资甚至指数投资去吧。绝大多数投资者,可能就属于这一类。根本就找不到自己了解的公司。

费雪对于巴菲特的影响还在于,他坚信当遇到可望而不可求的机会时候,应该敢于下重注。这就是巴菲特后来的概率思维,有把握才出手,没把握的时候就等待,等到那个又慢又好打的球出现为止。这些道理,打扑克的人其实都明白,有多大的把握下多大的注,投资家和赌徒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。1963年,美国运通,由于色拉油丑闻,股价从65美元跌到了35美元,当人们还在讨论着,这家公司应该对伪造仓储发票负多大责任的时候,巴菲特已经将当时自己40%的资产,大约1300万美元,都投资在了这家公司上。当时他这笔钱,已经吃下了美国运通5%的股份,随后两年,美国运通翻了3倍。巴菲特合伙公司获利超过2000万美元,他之所以敢这么下注,就是因为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太熟悉了。他也非常看好美国运通的发展,认为这种丑闻,并不会影响公司日后的经营。所以股价很快就能恢复。

股市这个东西他跟我们生活中的常识都是相反的,生活中很多事都是短期很确定,但长期不确定,比我们都讲日久见人心。但是股市投资却越是短期越不确定,把时间拉长,反而确定性就很强了。有些公司你一眼就能看到,他肯定越来越赚钱。那么他其实持续上涨就只是时间问题。有人问了,你是怎么看出来的,其实有很多指标,比如ROE,净资产收益率很高的公司,通常都是现金奶牛,赚钱机器。只要你买的不太贵,他就会一直上涨。所以投资期限,最少应该是5年以上,5年以下基本上都是傻子行为。最好能考虑10年和20年。这其中会有很多的价格波动,这都是副产品,必然会出现。但是这种下跌确实很容易触发人性中的恐惧,甚至一些专业投资者,也未必能够扛得住下跌。

巴菲特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,他和芒格的观点基本一致,他们压根就不在意波动,芒格经常说,如果你能顶的住价格波动,实际上手里有3只股票就足够了。芒格说他自己,就是这种善于顶住风浪的人。这里老齐多说一句,确实有些人经验和知识比较多,对于市场下跌的承受能力会不一样,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你的仓位,巴菲特和芒格他们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,所以他们心态当然好了。但普通人很难。所以更要注意仓位的管理。老齐有句话叫做,别总是试图去考验人性,因为人性根本经不起考验。牛市的时候,你觉得跌30%我没问题,但是真到了熊市,也许跌15%,你就慌得一笔了。老齐见过2020年初期的那波下跌,有个哥们做了我们的442组合,市场大跌10%,而他其实只赔了2%,不行了,忍不住了,哭天抢地,怎么劝都不行了,一会骂老齐是骗子,一会又骂其他好心的小伙伴是托,就这么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群聊。实际上他拿到2021年春节,至少赚个15%没有问题。所以这就是典型的,风险承受能力几乎为零,这得亏是做了组合的,要是直接买个个股,估计他死的心都有了。如果这种心态,其实就十分不建议投资了,因为投资中80%的时间都是回撤,20%才会上涨。所以就算巴菲特亲自带着你投资,你也必然亏损。明天我们来看,巴菲特的网格状模式,以及巴菲特投资理论模型。

【2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2:投资的网格状模式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那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。今天我们看巴菲特网格状模式,之前说了,巴菲特的集中投资,是受到凯恩斯的启发,目前在华尔街,已经有很多基金,有目的的在做这种集中投资的布局,比如作者手中的,莱格梅森信托基金,他募集的时候就规定,不能超过15只股票,而华尔街第一个做这件事的,是大名鼎鼎的红杉基金。查理芒格把这种事定义为网格状模式,什么意思,芒格解释说,智慧,或者叫做处事本领,并不是简单地数据事实堆积,外加旁征博引,这些显然是不够的,智慧是事实的联合和组合,他认为获取智慧的唯一途径,是将生活履历至于各种思维模式的交叉点上。也就是说,你必须得有各种各样的经历,各种各样的知识,然后把这些知识交叉运用,才能做好投资,这个模式就叫做网格状模式。所以我们之前讲过,穷查理宝典,发现芒格真是一个博学的人,天南海北没有他不懂的。有点跟咱们这的梁宏达老梁差不多,有人说老梁除了双色球不知道,其他都知道。芒格也是如此,区别就在于,芒格都是有用的知识,能帮他赚到大钱的知识。老梁给我们讲的东西,基本上也就听个乐。

芒格还说,你不必成为这些领域的伟大专家,你只要接受一些重要的概念,尽早尽快地将这些原理学好就行了。所以伟大的投资家,通常都是伟大的思想家,巴菲特和芒格就是这样,索罗斯也是这样,在哲学层面,他们想明白了很多东西之后,在做投资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。他们不排斥任何东西,也会建立多种模型,通过多个角度去验证一个公司的好坏。他们不怕浪费时间,因为集中投资,其实一辈子也投不了几家公司,所以有的是时间去进行筛选。相反如果你总是急于交易,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对企业有更加多元化的了解。所以投资,一开始比的是知识,但是你要想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,那就得具备智慧才行,所谓智慧就是超越常人的,在哲学层面的认知。比如巴菲特对于现金流方面的把控,索罗斯对于反身性方面的理解,这些都是他们战胜市场的关键智慧

巴菲特的经历,我们在很多书里都讲过了,就不再重复了,都知道他爸是股票经纪人,也是议员,但是对他的职业生涯没什么帮助,他的本事基本都是跟着格雷厄姆学的, 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,开始走上投资的正途,后来57年成立合伙公司,干到69年,发现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,已经找不到好股票了,于是就关闭了合伙公司。后来他拿着赚来的钱,完全吃下了伯克希尔,开始了他的控股公司模式。

跟巴菲特同一时代大经济学家马科维茨,建立了投资组合理论,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先找出自己的风险承受水平,然后根据这个水平,就能倒推出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方案。在马科维茨哪里,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。所谓风险,其实也就是波动幅度。组合理论也就是控制自己投组合的波动幅度,从而让自己的心态不会崩溃。后来还有一个叫做夏普的人,发明了夏普比率,用来衡量投资中的风险收益比率,简单来说就是计算一下是否划算。夏普比率越高,投资的性价比也就越高,你也就越容易获得这个收益。后来又引入了一个叫做CAPM,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东西,但这些东西跟把巴菲特的做法完全不同,他们是通过数学,多元化投资,找到那条曲线。从而让风险和收益达到最佳平衡点。

再后来,一个叫做尤金法玛的教授,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。认为一切信息都已经反应在了价格当中,主动投资,长期跑不赢指数。当时是在黑暗的70年代当中,确实很多基金经理的业绩很糟糕。所以有效市场理论大行其道,华尔街从此发生了变革,以前是基金经理说了算,但有效市场理论之后,大家都去拼命的研究数学和曲线了。关注企业的人,反而越来越少。

巴菲特对此并不以为然,74年他买华盛顿邮报,很多人都知道,这家公司只4个亿美元,但是跌到8000万美元了仍然没人敢买,就是因为他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里面,波动过大,说白了就是风险收益不划算,所以市场对这家很有价值的公司产生了偏见,而这个偏见,让巴菲特他们以4000万美元捡了便宜。简单来说,市场追求多元化和风险收益比率的时候,会让价值投资者发现一些更好的机会。

所以,在资产定价理论中,波动被视为风险,而在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者的眼里,波动才是他们发财致富的机会。他早就算清楚了公司的价值,那么股价下跌,反而降低了投资的风险。所以他们一直认为,波动就是风险,降低风险,就要平抑波动这句话就是无稽之谈。老齐解释一下,巴菲特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只要你能了解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,那么波动幅度越大,对你来说也就越有利。不但可以赚到企业增长的钱,还能赚到低吸高抛的价差。在巴菲特眼里,最大的风险,就是公司不能创造收益。投资者不能靠公司的盈利收回投资。

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性,巴菲特说了四点因素,1是企业长期经营,2管理层的能力,3管理层的人品和沟通是否畅通,4价格。对于巴菲特来说,风险就来自于这四个因素,如果把这四个因素考虑清楚了,投资就不再具有风险。巴菲特经常告诉我们,股票短期的涨跌无法预测,几率也不会比掷硬币更大。如果你总是想过两天就卖掉它,那么你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,相反你把时间拉长,有些企业是根本没什么风险的,因为时间会成为他的朋友。比如A股市场上那些大牛股,恒瑞医药,茅台,格力,白药,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之前,你看看他们是什么价格,无论市场怎么波动,他也不可能赔钱了。有的甚至靠股息就已经收回了投资。

巴菲特有调研企业的能力,而且他是把投资当成一级市场的生意,经常要买下来自己进董事会的,所以巴菲特并不喜欢多元化,他说你调研清楚了,那么集中投资反而降低风险,多元化只是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,也就是说,你压根就啥都不了解,那你就去投资指数。这也是老齐这种做财富管理的人,主要的选择,我们就是人手和成本有限,所以没办法进行企业调研,于是就只能通过指数来做多元化管理。进行股债配置。所以说白了就是,做两头,能力强,你就做集中的价值投资,如果能力不强,踏踏实实去搞指数。别在中间地带晃悠。不要为了分散而分散。

巴菲特也经常批评市场有效理论,当然他也有这个资本,他认为价格不总是有效的,因为投资者并不理智,所以他们的出价经常过于情绪化,而且他们对于信息的分析也非常不正确,总是依赖捷径而决定股价。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投资者,都不会去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。即便有众多机构去研究公司的业绩,但更多也都是强调短期业绩。如果你要是能够站在一个更长期的角度,去把公司看透,那么机会肯定是有的。所以巴菲特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认为,市场并没有反应全面的信息。甚至很多时候市场的定价是明显错误的。老齐也是这么认为,至少在疯牛和疯熊的两个极端,市场是被情绪驱动的,情绪驱动阶段,那么定价就基本上是错误的。而在这两个极端之上,我们至少是有轻松战胜市场的机会的。

巴菲特甚至嘲讽,他希望市场有效理论,永久的在学校里教授下去,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战胜市场。甚至自己可以为这个事,捐点钱。

那么怎么才能做好投资呢?巴菲特总是觉得,投资很简单,甚至他说,这并不是一场智力游戏,你智商160也未必比智商130的更有优势。很多大学教授都攻击巴菲特,说他只是幸存的傻瓜,是连续扔10次硬币,都侥幸获胜的那个人。但巴菲特不以为然,说有可能大猩猩扔飞镖确实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,但是如果这些获胜的大猩猩都出自一个动物园,难道还是随机产生的吗?他的意思就是说,那些长期战胜市场的人,基本上都出自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阵营。所以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派,并不是幸运的傻瓜,而是实力使然。那么这个格雷厄姆多德一派,到底有哪些为投资大师呢,我们明天接着讲。

【3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3:盘点那些投资大师!为何全都是开局不利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昨天我们说了格雷厄姆多德一派,这些人经常能超越市场。今天我们就来梳理几个大师级的选手,第一个就是凯恩斯,他是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,但他还是一个传奇投资家。当时他帮着打理剑桥国王学院下面的切斯特基金,他接手之前,这个基金只投资于债券。而他接手之后,则开始投资于,股票,商品等其他资产。作者评价凯恩斯的投资组合,说他也是一个集中持股的投资家,只精选几个股票。他所谓的分散风险,是将投资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之中,那些高质量且可预测的企业上面。凯恩斯的回报相当不错,切斯特基金年化回报是13.2%,远远超过英国股市的平均表现,但是看了一下凯恩斯的业绩走势,我们发现,有几个痛苦的经历,1930年,1938年和1940年,凯恩斯的回撤幅度,要比整个市场还要大,最要命的是1938年,这一年英国股市跌了16%,凯恩斯他老人家跌了40%,也不知道是怎么搞得。最后算下来,凯恩斯这个基金的标准差比英国股市高了2.5倍,也就是总在暴涨暴跌。

凯恩斯的做法就,在交易周期的不同阶段,掌握股票系统移动的规律,适当的买入卖出,也就是我们说的追涨杀跌,做行业轮动的思路,但是大多数人,结果上总是晚了一步,甚至完全做反了,变成了高价买入,低价卖出。这个做法反而增大了市场的波动。凯恩斯就是这样,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选美理论,他总在想未来一段时间,大家最认可的美女是哪些,于是他就提前买进。好的时候确实收益颇丰,甚至大幅跑赢市场,但是输的时候也很惨。

那么巴菲特是怎么做的呢?1956年巴菲特自己单干,一开始只有10.5万美元,7个合伙人共同出资,巴菲特他自己就出了100美元,怎么看都像个骗子。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每年击败道琼斯10个点,13年后,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,而且他们早期的回报极高,平均每年击败道琼斯22个点,1965年,那10万多美元,竟然变成了2600万美元。而在这中间,巴菲特的业绩,竟然没有什么波动,标准差比指数还要低。没有一年是亏损的,也没有一年比道琼斯指数差,这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,巴菲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。作者的判断是,巴菲特买入的那些公司,基本上都已经被市场过度摧残了,因此封杀了下跌空间。而内在基本面又十分良好,所以涨起来特别的快。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。说的通俗一点,就是他买的足够便宜,所以波动就小。就这么简单。比如跟着老齐做投资的朋友,也可以把这3年的回报走势拿出来,你也会发现自己的波动非常小,为什么?因为市场大跌的时候,我们在做定投,投了一年也才亏5%,但涨起来的时候,很快就止盈转配置了。然后就一直在上涨。中间市场大幅调整的时候,我们是有配置做保护,所以回撤幅度有限。

我们再看查理芒格的投资收益,他也跟巴菲特一样,有自己的合伙公司,他一直投资到75年,在69年之前都很好。也全都是正收益,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,就坏菜了,73年和74年,芒格的公司,连续赔了两个30%多,大幅超越市场跌幅。但最后总的成绩是,年化18%,也是打败了市场,非常不错。但是收尾的时候,连跌两个30%,估计合伙人不一定能接受。否则芒格也不会干脆狠心跟着巴菲特干去了。

再看看红杉基金,比尔鲁安,也是巴菲特的同学,他当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听格雷厄姆的课,69年巴菲特关闭了合伙企业,找来接盘的就是比尔鲁安,他这才成立了红杉基金。当时正在兴起漂亮50热,IBM和施乐这样的公司,特别吃香,而红杉基金也是集中投资者,他只持有6-10家公司,但是他不追热门,这些公司分布在银行,制药,汽车,保险等多个行业当中。

不过天不遂人愿,红杉基金开局不利,72年,73年连续跑输市场10个点,74年虽然跑赢,但也是亏损15%,所以这三年下来,让他的口碑掉到了地板上。不过后来他开始扭转乾坤,连续保持正收益,也在绝大多数时候,打败市场。最终到1997年,红杉基金的年化回报达到19.6%,远超标普的14.5%,不过他的波动率标准差也并不小。

下面我们看,卢辛普森,他原来在西部资产管理公司任职,后来被巴菲特招致麾下,负责政府就业保险公司的投资,也就是我们说的GEICO这家公司,在80年到96年,他的年化平均收益率达到了24.7%,远远超越市场。巴菲特对此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,说比这个收益更重要的是,辛普森用了正确的方法。他总是在价值低估的时候买进。所以导致自己的投资组合,波动很低,只有87年和90年,出现了亏损,但损失也都在10%以内,其他时间都是正增长,而且还有好几年都是20%,30%,40%的这种收益,非常了得。巴菲特最后说,我们很少让其他人插手企业控制权和资金流动的事,但是他愿意让辛普森去做,他的出现,确保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后继有人。也就是说,巴菲特是那卢辛普森当继承者在培养的。

作者他们做了个数据,在数据库里找来1200只股票,这些公司有个特点,就是可测量,然后让他们随意组合,分为四组,15只股票的组合,50只股票的组合,100只股票组合,和250只组合,最后计算收益状况。结果发现10年期,大家的收益状况差不多。并没有跑赢标普500指数,但是如果用18年期的数据来测量,这些组合全都跑赢了500指数。 最后他们数据结论是,股票越多,业绩越是平均,比如250只股票组合的随机组合,一共有13000多种组合,最高的回报是年化16%,最低是11.4%。15种股票组合呢,有40000多组,最佳回报可以高达26.6%,最差的回报是年化4.4%,这就差出很多了。而且,在这些组合当中,击败市场的概率也不一样,如果你拥有15只股票,你击败市场的概率就是四分之一,如果你拥有250只股票,你击败市场的概率是50分之一。

这么看巴菲特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,1是他只持有很少的股票,2是他的这些股票都在极低的价值区间购买,所以降低了波动,3他长期持有,从而极大的压缩了交易成本。4是用长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,逢低就买,这就是巴菲特的绝招所在。所以他才能够长期跑赢指数,并且让波动率非常的低。我们看伯克希尔的业绩表现,非常的稳健,甚至从65年开始,一直到97年,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每股账面价值,基本都是增加的,从没有一年亏损过。这主要是因为巴菲特买入的那些公司,每年资产都是增加的,也都是盈利的。所以自己当然也就不会亏损。这就是一个漫长的滚雪球的过程。在这期间,年化回报高达近25%,远高于标普的13%。而且这还不算完,伯克希尔里面还有很多的非普通股投资,也就是类似债券的这些东西,其实拉低了他的收益,把那些非普通股都排除掉,巴菲特的年化回报高达29.4%。

比如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酷爱可口可乐,在1988年他重仓可口可乐,占据了伯克希尔普通股的20.7%,后来他继续买入,最高的时候买到了43%,可口可乐后面几年的平均回报达到了34.7%,让巴菲特赚的盆满钵满。作者接下来还做了个测算,假设巴菲特没有重仓偏好,而是把他挑选出来的股票,平均分配仓位。结果是年化回报下降了2.5%,也就是说,虽然都是好股票,但是没有仓位侧重,也一样会稀释收益。再假设,如果巴菲特没有精选个股,而是用50只股票的多元化组合,最好的收益也就比市场高出1.2个百分点,所以结论就是,在你有能力的情况下,精选个股,并有仓位的侧重,会让跑赢市场的概率大增。尽管价值投资,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自己,但是他并没有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和看法,市场依旧充满盲目,甚至很多人还都在无脑投资,巴菲特也说,价格和价值的差异,仍将继续。那些格雷厄姆的信徒,仍然有着大把的发财机会。

那么有人也问了,我怎么才能发现市场的机会呢?其实也很简单,当某种股票的价格受到华尔街某些羊群效应的影响,并被那些最感性的,最贪婪的,或者最沮丧的人推向极致的时候,那么股市也就丧失了理性。这时候,机会就来了。而这种机会,其实经常出现。

所以能不能捕捉到市场的机会,完全取决于你的看法。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价值在哪里,也认为市场价格是正确的,跟那些利空消息相匹配的,那么你显然是不可能抓到抄底机会的。那么问题来了,到底该用什么方法衡量价值,咱们明天接着讲。

【4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4:基金们为何也在频繁操作?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昨天我们说到了,市场价格经常出错,关键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对价值有所了解,巴菲特看待业绩的方式,跟我们主流的机构都不一样,他也批评那些分析师,说他们衡量业绩太快,太频繁,稍有不对就马上换股。这么做是非常愚蠢的。这都是价格为锚,短期炒作的心态。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下,你是发现不了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机会的。甚至很多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也在这么做,一言不合就换股。持股周期非常短暂。

作者说,基金们的做法经常是言行不一致,他们要求投资者买入并持有,而自己却经常在频繁操作。原因就在于基金的评估体系,让他们很难去关注长期利益。如果短期业绩糟糕,将直接影响基金经理,甚至基金公司的收益,所以大家都背负了沉重的KPI,都在为自己考虑。他们的利益,都来自于基金的规模,只要能把基金规模搞大,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,基金就赢了。管你这些人是赔是赚。所以我们看到他们经常抱团取暖,在一些行业里不断地买入,估值很高了依旧再买,就是要做高自己的净值。然后吸引新基民的加入。甚至有时候,基金公司知道以后会暴跌,还特意在发售新基金的时候,给个封闭期。就是摆明了坑你,让你在暴跌的时候跑不了。他好旱涝保收的提管理费,基金管理费上来了。基金经理的收入也就更多了。所以你把他们的利益想明白,自然也就明白了好多事。为啥要玩命发新基金,为啥忽悠你去买新基金。为啥要做那么多的行业基金,为啥要封闭,背后的目的,都是管理费。他们不从业绩分成中赚钱,所以唯一的收入,就是管理费。所以他们本身跟投资者利益并不一致。

华尔街也兴起过一场讨论,说的就是短期业绩和价值投资,真的是水火不容吗?上面我们也说了,那些投资大师,除了巴菲特之外,其他人都出现过业绩低潮,比如凯恩斯,比尔鲁安,甚至是巴菲特的老伙计查理芒格,也连续两年赔了30%多,这就好比龟兔赛跑,这些人在长期投资中,已经无可辩驳的用业绩证明了自己,但是他们几乎都牺牲了短期利益。相反,那些在短期取得利益的基金,则很可能会牺牲掉长期的利益。所以关键看你将目光锚定在哪里?比如熟悉老齐的人都知道,我们做的其实就是大类资产配置下的,周期和风格轮动。我们通常都会逆势买进去,老齐让大家投资的时候,是在2018年,当时我们带着大家去做定投,结果肯定是那一年赔了。这种主动买套的行为,其实就是立足于长远,如果要是追求短期业绩,我肯定不会这么干,甚至等到市场涨起来,确认了涨幅之后,才会去追,那样的话至少会错过30-50%的收益。但是他会相对安全。

这些价值投资的大师们都是如此,他们认定便宜的东西,就会大比例的集中买入,但是便宜之所以发生,肯定是在熊市里。那么也就是说,你买完赔钱的概率是很大的。所以这就是牺牲了短期,着眼于长期。也正是因为短期的业绩不佳,才有了长期的超额收益,这都是和谐统一的,也是有因果联系的,没有短期的牺牲,就没有长期的超越。即便是世界上顶级的投资大师,在30%的时间内跑输指数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当然,如果他们的投资者,不了解这些哲学层面的东西,一遇到下跌就赶紧跑了,那么损失肯定会非常惨痛,比如比尔鲁安的红杉基金,之所以大幅跑输市场,就是因为漂亮50这些热门股他没有拿,如果你觉得比尔鲁安不行,卖掉它之后,去追那些热门股的基金,那么马上你就会死无葬身之地。相当于之前白白挨打了两年,换个地方照样挨打。所以频繁追着热点买基金的朋友,其实不会有任何好结果的。投资基金,你也一样会损失惨重。正确的做法事,遇到那些好的基金经理,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,就是买跌不买涨,如果他跑输了市场,你倒是可以掺和一下,如果他大幅跑赢市场,千万别去追高。甚至在粉丝群里,老齐都会教给大家,年底的时候,比较一下几个基金谁跑的慢,就换成谁,卖掉那个当年跑的最快的。因为绝大多数情况,基金经理都会发生均值回归。

作者说,如果按照现代基金的评价体系,之前我们介绍的那几个投资大师,除了巴菲特之外,很可能就都被炒鱿鱼了,没有基金公司,会容忍他们的业绩,落后市场那么多。这会让投资者对于基金产生严重的怀疑,这种怀疑,将直接导致基金公司的收入减少。这几位大师,之所以还在,能够在日后证明自己,主要得益于他们掌管的都不是共同基金,凯恩斯是学校的捐赠基金,芒格,比尔鲁安这都是合伙公司,卢辛普森则是掌管保险公司。所以你现在知道,巴菲特为啥不做基金经理,而是要给自己设计一个控股公司的模式了吧。他非常厌烦这种基金的考核方式。这种投资者不断进出的模式,会让基金短视化。反而损失业绩。他的伯克希尔控股公司,其实就如同一个大的封闭基金,你们要想卖掉,就去自己找买家接手,反正别想把股份退还给巴菲特。

股神曾说,即便股市关门1-2年,我也不在乎,说这话的底气在于,他早就算明白了,自己的投资,可以不通过价差交易就能取得回报。所以作者说,假设自己投资一家企业,得不到每天的报价,这时候你怎么衡量他?其实这就是一级市场的思路了,老齐之前做一级市场的时候,压根也没有报价,那么我们投资一家企业,看的是什么?当然就是他的成长,未来他能多赚钱,别的投资人是否也会看好他。比如我们原来投的一家互联网企业,一开始连办公室都没有,当时给100万,就能占股8%,后来2年时间,就有2000多万的用户,50多名员工,一年创造5000万营收,没有利润,估值已经来到了几千万。此时再进来的投资人,拿500万,才能拿走8%的股份。又过了1年,公司营收破亿了,利润出来了,那么估值又翻了一倍还多。此时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,无数投资人挥舞着钞票要投资,也就在这时候,我们让出了那5%的股份,收回了1000万资金,3年10倍,还白得了3%的股份。这就是一级市场的思路。公司快速成长,才有钱赚。

在二级市场上,虽然公司的成长不会那么明显,但是也要有量级上的变化,比如格力这家公司,2012年扣非净利润只有69亿,而到了2018年已经是255亿,所以即便市场估值不变,他也得涨好几倍。实际上不算分红的话,格力从2012年末到现在,也已经涨了得有20倍。所以问题就简单了,我们只要买到这种净利润持续变好的公司,而且买的时候别太贵,自然就可以获得长期的回报。那么股价真的能反应业绩吗?如果是短期,答案是不一定。

比如作者就做了一个研究,持股3年,业绩和股价相关性,是0.13-0.36,也就是说基本没啥关系,持股五年,相关性也只有0.37-0.59,至少还有一半概率,业绩是不反应的。但是持股10年,基本上相关性就到了0.6-0.7,持股18年以后,就稳定的保持在0.7以上,也就是说,你持有的时间越长,反应业绩的概率也就越大。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业绩不断变好的公司,一直拿着,他终归是可以赚钱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大消费和医药,是出10倍大牛股的重要行业,因为这两个行业,几乎没有周期性。业绩始终在变好。只要你买的不太贵,拿住了,都能赚钱。而且大概率还能跑赢市场。所以投资的关键,其实并不在于多么的多元化,也不在于你到底找到多少阿尔法和贝塔,更不在于那条风险收益曲线,而是找到一个不断变好的企业。唯有持续增加的利润,才能让你产生收益。

无数人问过巴菲特的持股期限,巴菲特回答只有两个字,永远,只要企业仍然产生高于平均的经济效益,而且管理层也愿意分配这些公司利益,那么这只股票就没有任何理由卖掉。按兵不动才是最聪明的策略。不要去天天看那些利率,或者去看华尔街的某些分析和报道,那些东西只会让市场产生波动,但曲折过后,仍然会继续前进。更不要去做那种削峰填谷的事情,某个公司连续上涨可能占你的组合比例过大,此时你就要卖掉他吗?那就相当于芝加哥公牛队,卖掉乔丹一样愚蠢。因为正是这些公司,给你的组合带来了超级收益。

说完了巴菲特的理念,明天我们就具体来讲讲,巴菲特的投资策略。咱们明天见。

【5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5:股神的投资决策?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昨天我们说到了巴菲特希望永远持有好的公司,只要还能继续赚钱,无论市场怎么波动,哪怕股价暴跌也不要卖出,因为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涨回来的,你把投资看成是企业,看成生意,而不只是k线,自然心里就明白了,压根我就不想赚那个波动的钱,也就不会产生贪婪。

另外,长期持有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降低成本,共同基金的换手率现在是每年100-200%,所以至少得产生3-5%左右的手续费,也就是说这是固定的损耗,如果你这一年持股不动,那么,你就比共同基金,每年的起点多了3-5%,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收益了,长期下来影响巨大,当年约翰博格做指数基金的时候,就是这个逻辑。我很少调仓,每年固定跑赢你2个点。长期下来你肯定会输。即便你做的很好,这个成本你也摊不下来。更何况美国还有资本利得税,你要是赚钱了,卖出来还得交一次税,这样成本就更大了。会严重损害投资收益。

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巴菲特的投资策略,巴菲特经常说,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,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,他的逻辑就是要算出企业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,然后再折现到现在,这其实跟债券的估值是一样的,但股票比债券麻烦的地方就在于,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,期限也是固定的,但是企业的业绩并不是固定的,期限也没有。尽管巴菲特说,应该把股票看成是100年期的债券。但是大家仍然是一脸懵逼。不知道该具体怎么计算。甚至查理芒格出来拆台,他说别听巴菲特瞎逼逼,我也没看他这么算过。那么巴菲特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?其实他也只是简单的估算。

比如1988年他买入可口可乐,当时长期政府债券的利率是9%,而经过巴菲特测算,可口可乐的长期增长率是15%,他觉得这个15%的增长率会逐渐降低,所以问题的焦点就在于,到底这种高增长会持续多久。所以我们可以分别使用,5年,10年,15年三个周期来计算。看到底可口可乐价值多少钱。增长15年,肯定是价值最高的,增长5年肯定是价值最低的,如果现在的股价,低于增长五年的内在价值,当然就可以买入。而在折现率方面,他也使用比债券收益率高3个点的数值,比如政府债券利率是9%,他就使用12%。这样算出来的估值才具备安全边际。当然有人可能抬杠了,这么严格的条件下,能找到可投资的公司吗,算完了不都不符合要求吗,很可能就这样,所以巴菲特才让我们等待那个又慢又好打的球出现了再出手,本来投资就不是每天都能买的。你看巴菲特出手的时机,88年正好是,87股灾之后。所以老齐经常告诉小伙伴,熊市里算估值才有意义,牛市和平衡市,基本也就别算了,算了之后你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。硬要找的话,必然会降低安全边际,然后增大自己的风险。所以巴菲特的精髓就是宁缺毋滥,没有我就等着直到有机会出现为止,买一个算一个,买来就不卖了。

下面我们看巴菲特关于资本成本的考虑,他给了一个公式,就是权益比例,乘以成本,+债务比例乘以成本,好比一家公司,资本结构是60%的资产+40%的债务,权益成本是15%,债务利息率是9%,那么就是60%X15%+40%X9%=12.6%,如果一个公司能够赚回15%的资本回报率,那么我们就可以说,公司增加了经济附加值,也就是说,他的股票市值,一般就会不断的攀升。如果回报率只有10%,那么股价会持续下降。老齐解释一下,其实这个原理很简单,你的生意回报,比你的运营成本高,那么你赚的钱,就可以持续形成复利不断地赚钱。比如我卖菜,车是租的,摊子也是租的,一天固定的成本500块,那么你只要一天能卖出500块,这个生意就干的过,如果卖不出这个价,那么就别干了。

这里面有一点,权益成本要始终大于债务成本,也就是说,随着债务增加,杠杆加大,你的实际成本在下降。收益在提高,这也就不难解释,为什么那么多人呢,都愿意加杠杆去投资。所以巴菲特喜欢的是那些,低杠杆公司,或者是无杠杆公司,因为这些公司未来还有更大的潜力,光靠自有资金就能赚很多钱,这个生意也更加安全。说明回报更高。

其实巴菲特心中也是有一个门槛的,也就是每年需要至少增长15%,这样的公司,他才会看。如果连15%都增长不了的企业,其实就没什么太多的投资价值了。他还要求,无论公司的资金干什么,都要有这个回报,也就是ROE净资产回报率达到15%。这两个15%,是巴菲特投资基本保证。其实这样的公司,在任何市场上都是极少数。比如A股,连续十年,ROE大于15%,就这一个指标筛选。就只剩下了38家公司,而且基本都是熟面孔,包括贵州茅台,海天味业,恒瑞医药,长春高新,通策医疗,古井贡酒,华东医药,伊利股份,洋河股份,海康威视,大华股份,飞科电器,片仔癀,老凤祥,苏泊尔,昆仑万维,健帆生物,德赛电池等等。在这里面,你再去找年增长15%的公司,其实范围就非常的小了。当然老齐还是提醒一句,好的公司不等于好的股票,我们挑选出好的公司后,就要耐心等待,等待那个美好的价格出现。一般在熊市里,大家都远离股票,特别是地量出现的时候,这些公司可以随便买,甚至做个组合买进来, 然后就拿住不卖就可以了。平衡市和牛市里,尽量就别买了。好公司,买贵了,也照样会赔钱。就比如巴菲特的最爱可口可乐,如果你是1998年买的,那么对不起,拿到2012年,将近15年时间过去了,你可能还是在赔钱。这也是巴菲特的超能力,他虽然在可口可乐上赚到过很多钱,但面对15年的调整,估计也只有股神才能挺的住,老齐自认没有这个能力。公司再好,我肯定也早就拿不住了。所以不得不说,股神可能并不是真的股神,他真是拿企业当儿子养了。

巴菲特对于公司的管理,也有很高的要求,比如他会使用3个原则,1,理智原则,2坦白原则,3抵制机构强迫命令原则。巴菲特始终认为,如果一个公司,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,那么他可以不分红,把赚来的钱,都重新再投入其中,比如他自己的伯克希尔就是这么干的,相反如果你这个公司,没有能力赚到那么多回报,那你就应该分红,或者对外投资。总之,你应该为股民的利益负责,不能自己不赚钱,还把大量的现金攥在自己手上。

巴菲特衡量管理能力有几个高招,审查前几年的报告,特别注意管理层对于未来战略的说法,然后,第一步将当时的规划和现在的结果进行比较,看实现了多少。第二步,将之前的战略,和现在的战略相比较,看哪些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,第三步,将该公司的年度报告,和同行业进行比较,你会发现一些真知灼见。一个集中投资的投资者,应该是最适合做管理衡量工作的人,因为他有大把的时间,可以去了解这些公司的现状。追踪公司的年度报告。每年都跟这些公司打交道,你其实已经就变成了深度从业者,对于行业将有非常深刻的认识。老齐还有个招,你要想投资一个公司,你就去找他的竞争对手打听,如果竞争对手对他恨之入骨,还毫无办法,那么这笔投资就相对安全。我们经常说,就喜欢看你这种,看不惯我,还干不掉我的样子。他的竞争对手,最有发言权。

股神投资的考虑顺序总是,先选择公司,再看管理状况,然后再看业绩,最后才是等待价格。所以这个逻辑很重要,公司,管理层, 业绩,最后价格。换句话说,如果公司不行,后面也就别看了。老齐理解,选择公司,你得先看行业,再看赛道,然后看他的商业模式。这些其实远比你上来就分析财务报告,重要的多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朋友,连公司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,就说他市盈率10倍,为什么不涨。这其实毫无意义,周期行业的话,市盈率低,反而应该抛售。所以千万别搞混了。

在很多人的眼里,增值和成长是投资中的两大类别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股和成长股,价值股大家都知道他的价值所在,问题在于多大折扣去购买,而成长则在于未来的发展速度,但是在巴菲特这里,他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?咱们明天接着讲。

【6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6:价值和成长其实是一回事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那我们继续讲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昨天你说到了增值和成长,也就是说,你到底是格雷厄姆模式,还是费雪模式,巴菲特认为价值和成长是一回事,成长只不过是计算过程中的一部分,附属于现金流动。芒格也说,把这两块区分开,根本就是为了多收基金管理费。所以不要总去想,自己到底是要做价值,还是要做成长。即便是最好的价值白马,没有增长,也是白搭,市场也不会给他很高的估值。反过来说,再好的成长,你也得落实到利润上,如果始终没有利润产生,那么最后就是过山车,怎么涨上去就会怎么跌下来。

巴菲特的做法就是二者合二为一,寻找那些未来有发展的公司,并在他们取得一定折扣的时候买进。这也就是他所强调的,任何公司的价值,都等于他生命周期内现金流价值的折现值,跟他同样操作的人其实并不少,比如格莱美森信托,国内也叫作格雷梅森,这个公司有两个经理,一个叫做恩尼凯内,另一个叫做比尔米勒,恩尼凯内则用了传统格雷厄姆的方式,通过买低市盈率,加上账面价值大打折扣的公司,而米勒则更趋近于巴菲特的打法。算他未来的现金流,然后在适当的折扣买进去。结果是米勒的业绩要好很多,远远超过标普500,最后他的基金规模超过了120亿美元。他的持仓保持在30-40只股票之间。但并不是平均分配的,基本上10只股票,就占了一半仓位。所以米勒其实跟巴菲特非常接近了。只是他始终保持低调,所以不怎么出名而已。但他其实也是华尔街的一个传奇。老齐补充一下,就这个比尔米勒,连续14年跑赢标普500指数,震惊了华尔街。但是他在2005年之后,好像突然就不行了。2008年,更是一下赔了一个55%,让投资人无法接受。如果他要是在2005年之前就退休,那么可能就没有彼得林奇什么事了。

比尔米勒在他最成功的那几年,买入了戴尔和美国在线这些公司,他的周转率比较低,只有11%,也就是说,他的策略很简单,找出好企业,低价吃进,大量持股,长期拥有。他当年的思路,其实跟巴菲特现在投资苹果和IBM这类公司有点像,不是可刻意追求科技股,而是在科技股里面,找到业绩抓手。以买消费股的心态去投资科技行业。然后去抓那种价值错位的机会。

比如他买入美国在线的时候,当时已经很贵了,达到了15美元,很多人都说,他们看起来像个傻瓜,微软和因特尔会让美国在线完蛋的,但他们测算,美国在线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后,至少还值30美元,所以15美元依旧很便宜,甚至有安全边际,当然他们每年都要根据最新的情况重新算一遍,几年之后他们甚至认为美国在线的价值在110-175美元之间。如果价格不超过这个上线,他们就倾向于一直拿着。

米勒的意思很清楚,就是别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价值,现在他贵了还是便宜了,其实不重要,这个估算是动态的。时间节点是在未来。这也给我们很多启发,如果现在价格并不便宜,但是一年以后他就极度低估20%了,那么我拿他一年又如何呢?所以这也就是巴菲特说的,对于特别优秀的好公司,只要价格不太贵,就可以买。因为等低价可能不那么容易,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买喜诗糖果,当时并不便宜。结果为他赚了大把的利润。巴菲特自己都后怕,如果他要死守格雷厄姆的原则,那么就错过了这一棵摇钱树。

巴菲特从不投科技股,有人借此嘲笑股神落伍了,不懂科技,巴菲特自己也回答过这个问题,他跟格鲁夫和比尔盖茨都是很好的朋友,但是他没办法投资英特尔和微软,因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,他实在想不清楚,1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。看不到这些企业的明天,他也就没办法计算现金流量,那么巴菲特模式自然也就崩溃了。所以他才一直谦虚的说,看不懂这个行业,其实他不是真的不懂,而是没办法用他的价值体系去评估。别说巴菲特了,就是比尔盖茨自己也没办法算清楚10年以后,微软的现金流。否则比尔盖茨也就不会从94年开始,就不断减持微软的股份了,他减了45%出来,找牛人帮他做投资,让200亿美元,变成了900亿。但是后来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, 如果盖茨不减持,现在这笔钱值3000-4000亿美元。所以你可以说巴菲特不懂科技,难道你比盖茨更懂科技吗?他自己都没信心,巴菲特怎么可能算清楚呢。后来巴菲特买苹果和IBM,他投的其实也不是科技,而是消费。这些巨头已经有稳定的现金流了。所以巴菲特模式就又能启用了。

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考,我们要投资这些成长行业的时候,可以多想一想,10年以后会怎么样,10年以后我们还用阿里巴巴吗,还有微信吗?这些还真说不好,甚至格力的空调,也不一定还在,但是茅台应该照样喝,同仁堂的药应该照样卖,那几个银行十有八九也肯定开着。

格雷厄姆当时是有局限性的,他那个年代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折价价值股,所以他用了低于账面价值的方式去投资。但后来,市场基本归于正常,投资者的数量也在越来越多,很难用格雷厄姆的方式去找到可投资的标的了,于是巴菲特他们就继续延伸了格雷厄姆的理论,创设了生命周期,现金流折价这个理论。被后人理解为,成长性指标。通过成长性来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,就放松了对价格的要求,不过老齐也解释一下,放松价格要求,是不必苛求非得低于账面价值,但是也不是说,你任何时候都能买。明显高估的话,还是会亏损的。

巴菲特酷爱打桥牌,这个大家都知道,甚至他早年间买电脑的目的,就是为了玩桥牌游戏。但他并没有玩物丧志,而是通过桥牌建立了一种胜率思维。所以桥牌和投资都是相通的,局势随时都会发生变化,胜率也在发生变化。需要玩家每时每刻都要重新计算。巴菲特就是在打桥牌中,练就了快速计算的能力,甚至有人问他99X99等于多少,巴菲特都能脱口而出,9801。这还不算神奇,那个人又问,100年内,一幅油画从250美元,涨到5000万美元,年化收益是多少。巴菲特依旧能够脱口而出,13%。这就让在场的所有人哑口无言。但巴菲特说,这很简单,250美元到5000万美元,差不多要翻倍17.6次,那么也就是差不多不到6年就翻一倍,7年翻一倍是10%,那么最后结果也就是差不多13%。所以巴菲特是具有数学天赋的,至少在他的脑海中,各种算数关系,都已经形成了表格。就像我们背诵过的乘法口诀一样,让他可以对于年化收益,脱口而出。

有人问这个有什么用,我用计算器计算,也一样可以得到答案,就是慢点。确实如此,但是快速计算的能力,会影响到他的直觉,让他减少行为误区。比如我们在说一个事的时候,总是喜欢用,可能或者不太可能,而巴菲特想到的就直接是概率。比如当前市场,可能已经进入高位。而巴菲特脑子里会直接蹦出一个数字是60%,证明这个预测的概率是60%,那么这就方便他匹配仓位。还是跟打扑克一样,多大的胜算,匹配多少仓位。在有把握的事情上下重注,在没把握的事情上少下注或者不下注。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牌局。

就比如说,有个人跟你赌色子,你只能猜一个数,那么你的胜算就是6分之一。也就是16%。这样你赢的概率就很小,但是他告诉你一个信息,这是双数,于是你就直接排除掉了3个错误答案,只可能是246,你的胜算就是三分之一,最后他还告诉你,肯定不是4,那么此时你就在2和6里面选,胜算就是2分之一了。在投资中,我们其实也在实践这样的理论。比如在熊市里,你有多大把握去抄底,肯定不超过10%,但是如果已经跌的不反应利好了,此时就已经有3成多的把握了。如果已经地量,那么就有5成把握。在通过定投指数的策略,其实我们已经有了8成以上的把握。当这些现象一个一个都出现的时候,我们的胜算也就来了。明天我们根据巴菲特的几个投资案例,来具体讲他的概率哲学。

【7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7:概率思维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。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。巴菲特的投资组合。今天我们继续来讲概率。我们在投资中必须要拥有概率思维,所有的预测都不是100%,他背后一定都有概率,而这个概率才是我们仓位变化的依据,很多朋友专门到机构那去听预测,人家说看涨他就全仓买,人家说看跌他就一股都不留,这么投资必然损失惨重。仓位与概率错位,你是不可能赚到钱的,总在小概率上面重仓,那么你想想会有什么结果。也就是玩的不够久,玩的足够久一定是赔光离场的。所以投资如果简单来说,就是大概率反复做这么简单。

作者举了一个例子,A公司,现在股价是18块钱,他宣布自己在6个月内,以30块钱的价格卖给B公司,市场听说后,迅速将他的股价拉升到27块钱。那么巴菲特是怎么分析的?他认为这个事,自己说的可信度很高,但也存在失败的几率。所以90%的概率是真的,那么也就是说90%的概率,他要上涨3块钱,而10%的概率失败了,跌回18块钱,也就是下跌9块钱。那么数学期望就很简单了,就是3X90%-9X10%,最后得到1.8快钱,就是说这个消息的数学期望只有1.8元的收益。

接下来巴菲特还要考虑时间跨度,也就是说投入27块钱,回报1.8元,那么预期回报率是6.6%,半年内实现,折合到全年就是13.2%。所以可见这个风险套利的收益率其实并不很高。老齐解释一下, 这其中这个数学期望,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,就是收益乘以概率-损失乘以概率,如果是正的,说明可以投,如果是负数,那么就不能投资。比如我们经常举的例子,左轮手枪,1颗子弹,向自己开枪,83%的概率打不死自己,17%的概率打死自己。无论给你什么奖励,你都不会玩,因为损失的概率不大,但是损失太大了。所以损失期望就趋近于无穷大,你玩这个游戏,迟早会被自己一枪打死。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承受的。投资中也是如此,随着向上涨,其实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,向下的空间越来越大,所以亏损的预期在不断变大,我们就需要调整仓位,越涨越谨慎才对。

在看一个实际例子,90年巴菲特用伯克希尔买下富国银行,一共投资2.87亿美元,平均买入价57.88美元,当时这笔投资颇受争议,因为富国银行当时正在面临巨大利空,他的股价从86美元一路下跌,甚至很多人认为,经济衰退造成的房贷断供,很可能让这家银行倒闭。当时富国银行,刚好是重灾区加州地区房贷业务做多的银行。所以他应该是舆论的中心。

那么巴菲特为什么敢逆市抄底呢,因为股神太了解银行了,他认为优秀的经营者,完全可以化解这种危机。银行的风险,无非就是坏账,挤兑,全局性金融危机造成现金流枯竭,但是这几个场景的概率都很低。比如,富国银行每年税后赚10亿美元,而他放款量的10%出问题,他应该仍能保住不亏。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,就是所有企业,和整个经济遭遇了严重萎缩。这个概率就更小了。即便这样,他也不会有危险,所以巴菲特断定,损失的概率极低,而市场已经把富国银行的股价压低了一半。那么赚钱的概率也就更大。最后巴菲特在富国银行身上,下了重注。老齐解释一下,他其实就是在赌,加州经济不完蛋,富国银行不完蛋。这个胜算其实超过了99%。而那些在股价跌了一半还继续卖出的人,则在赌那1%的概率。所以结果当然也就完全不同。

再看他买可口可乐的故事。如果说富国银行还有1%失败的概率,那么可口可乐在巴菲特哪里就是一个肯定成功的概率。他已经了解到当时可乐的CEO郭思达正在进行改革,把不赚钱的业务都卖掉,然后把钱收回来,投资那些回报更高的业务。而且郭思达自己也在低位买入可口可乐,所以巴菲特断定,可乐的业绩肯定会逐渐变好。88年的时候,也是刚刚经过了87年股灾,巴菲特就算出来,可乐的价值,比价格高了50-70%,所以他大胆买入。于是他从此时起,就开始不断买入,一直买了10年,1988年底,可口可乐已经占到了巴菲特30%的仓位,价值130亿美元。

下面作者讲了一下凯利公式,基本跟战胜一切市场的人,这本书里的内容差不多,作者也是引用了爱德华索普的内容。我们简单来说吧,就是一个叫做凯利的数学家,经过一番计算,他得到了一个公式,2P-1=X,这个X就是你应该押注在赌桌上的资金,P就是你的胜算,通俗点说就是,你应该下注的资金,等于2倍的获胜概率减去1,如果你的概率有55%,那么2倍就是110%,减去1也就是100%,那么你就应该在赌桌上押上10%。如果你的胜率能到70%,你就应该押上40%的资金,以此类推,你有100%的把握,那么当然就应该allin。

这个公式,老齐觉得大家务必要记牢,然后每次投资的时候,一定要想想自己,到底该下多大的注,你要是满仓,那么就说明你有100%的把握。

相对来说,赌桌上的21点,牌数有限,所以概率计算相对简单。特别是越到后面,算法越清晰。但是在股市上相对复杂的多。有时候你也不知道概率有多大。巴菲特也是人,他也经常看不懂,他的做法就是看不懂或者算不出概率,那就不投就完了。等待那个有把握的事情,再去下注。唯有这样,你才能战胜指数这个庄家。

这里面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巨大风险,那就是错误的估计概率,比如明明只有60%的胜算,结果你却觉得有70%以上的胜算,然后下注过度。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,减半下注,也就是说,你觉得有70%的概率,应该下注40%,按照减半下注的原则,最后只下注20%。这就给你的投资加了一个双层保护。虽然有时候,还是会高估,但是综合多次交易,最终的结果。会让交易稳定性明显增加。在投资中,使用凯利公式,会帮你在长期投资中,逐渐扩大优势。也逼着你去思考投资背后的概率问题。所以我们在重复一下,2P-1=X这个公式,X就是你要下注的筹码比例,P就是你的胜算。为克服人性中过分高估自己的弱点,爱德华索普建议,对于最后结果,减半下注。赌注减少了50%,但是潜在收益,只降低了25%。所以保守下注,带来的惩罚,并不严厉。甚至还让性价比增加了。

其实我们买到的保险也是一个道理,保险公司为啥很赚钱,他也是在通过数学来计算概率,芒格甚至说,超级灾难保险和集中投资是相似的。超级灾难很少发生,所以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刻都可以获得较大的利润,相当于保费都是白拿的。所以在超级灾难保险中,最可怕的年份不是可能发生灾难,而是肯定发生。所以他会在某一年突然遭遇重创,这就想凯恩斯,比尔鲁安和辛普森那样,绝大多数时刻他们都能跑赢市场,但在某一年会突然业绩很糟糕。

巴菲特自己也说,我们会时不时的遭遇这种重大损失,但是我们愿意接受这种重大波动。以换取长期优良的业绩。用其他的方法是没办法获得这么好的业绩的,所以这种不定期的波动,就相当于是一种高收益的成本。我宁愿要波浪起伏的15%,也不愿意要四平八稳的12%。

赌马或者赌球的时候都会有赔率,根据一些已知的情况,来给出收益。比如世界杯的时候,巴西踢德国,大家水平差不多,0:1或者1:0,这种比分的赔率是最低的,顶多也就是1赔2的样子,即便你猜对了,也给不了你多少钱。最后踢出来一个7:1,这种概率极小,赔率是6500倍,据说一个荷兰人因为喝大了,随便买了一注彩票,200欧,最后赚了130万欧。买彩票是可以的,因为买彩票那点钱,在你的总资产中根本体现不出来。但是投资是肯定不可以的,因为这种极小概率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能买中的都是神话,买不中的才是常态。所以真正的投资家是不会去碰彩票这种东西的。玩彩票的人,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穷人。甚至去赌场的人,都看不起买彩票的。因为这是一个纯粹扔钱的项目。当老齐看到胡同口的大爷们,努力的算双色球的号码的时候,我心想,你要是把这种精神用在看书学习上,没准早就发财了

明天,我们再来好好讲讲,如何计算概率的问题,其实有些肉眼可见的概率,大家还是应该能够把握的。

【8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8:寻找投资中的预期差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。昨天我们说到了概率思维,这是一种投资中的必要思维方式,芒格说,多数人在跟概率和数字打交道的时候,都像一个十足的傻瓜,包括老齐也想不明白,那些人为什么会经常在小概率事件上下重注,按说有的概率是肉眼可见的。比如赌中国股市不完蛋,这个大概至少得有万分之9999的胜算吧。但偏偏在最低点,很多人去赌那万分之一,把仓位都抛掉了。而在股市创新高之后,他开始变得兴奋,满仓追高,这就是缺心眼的行为。还有那些算双色球的,要想中大奖,比飞机掉下来的概率都低,即便要中个10块钱,概率都小到了只有0.7%,也就是你买100次彩票,得花200块钱,而你最后的预期收益,只有7块钱。这是多么傻逼的一个事,那些傻老爷们,天天还在那算的乐此不疲。所以有句话很难听,但却是事实,那就是有些人愚蠢和懒惰的程度,真的是令人发指。只要你稍微勤奋一点,其实都可以获得成功,成功的路上一点都不拥挤。就拿投资来说,踏实下心来,跟老齐读5年书,每天只要10分钟,你至少超过市场上95%的投资者。但这么简单一个事,就是有很多自以为很聪明的人说,想赚我200块钱,我才不上当呢!然后继续跟那算彩票。所以有些人穷的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在投资中,我们需要观察概率,但是有些时候,光有概率是不够的,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确实概率很高,但此时预期收益已经非常低。比如中国队踢巴西队,傻子也知道买巴西赢,这时候你也买了,后来赢了也赚不到钱。投资也是如此,买那些共识性的机会,不但让你赚不到钱,甚至还会亏掉很多,因为共识性的东西,一定价格很贵。这就属于概率极高,但是预期收益极低,损失的概率虽然很小,但是损失数额足够巨大。所以最后的数学期望值还是负数。所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是,投资不是每天都可以做的,一定要等待那个,有概率,更有预期收益空间的事情出现。芒格说,聪明的人,会在世界提供给他们机遇的时候,下重注,但其余时间,则按兵不动。那么什么时候是老天给你机会的时候呢?就是大熊市,巴菲特在70年代的时候就说出一个著名的理论,我就好像一个小伙子掉进了女儿国。到处都是廉价的股票,此时就应该集中下重注去投资。即使你没有巴菲特的调研能力,在这种时候也该毫不犹豫的去押主要指数,因为押指数,就代表去赌国家不完蛋。这个胜算极大。至于预期收益其实也很大,比如沪深300指数的估值波动区间是8-29倍市盈率,在2018年的时候,我们亲眼见到市盈率降到了10倍左右,那么也就是说,收益的空间有300%,损失的空间只有20%。未来5年向上的概率超过99%,而5年不涨反跌的概率连1%都不到,那么你押指数,还有什么风险?所以其实并非我们看不出概率,只是没认真去思考。思想上的懒惰,就让你白白错过了赚钱的机会,还经常把自己置身于风险当中。那么我们再来看,以2021年的视角,沪深300已经涨到了17倍市盈率,在往上顶多也就25倍,也就是说预期收益是40%多,而往下跌也有50%的空间,就算涨跌的概率各有50%,那么显然数学期望也已经基本为零甚至变负,所以单独押注指数的投资已经没有胜算。此时就必须要保守了。2021年大概率会有较大的风险出现。当你听到这本书的时候,可能就已经感受到了。

下面我们来看投资心理,金融的决策,充满了感情色彩。甚至完全不思考,而被直觉所左右。这就是人类大脑的设计逻辑,越是抽象的东西,大家就越倾向于相信直觉。而这个直觉,主要来自于其他人的选择。比如你也不知道这家饭馆好不好吃,于是你就去看好评率。你也不知道这个宝石真不真,那就去看销售量。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应付复杂抽象环境,根深蒂固的方法。但是在投资市场上,这是致命的。因为你的对手变了,你的对手就是那些评论点评的人,所以你跟他么站在一起,就肯定赚不到钱。

从格雷厄姆那时候就开始研究心理学了,格雷厄姆说,投资者的头号大敌并不是股票,而是他们自己。你可以拥有很多的技能,但是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,就不可能在投资中获利。巴菲特后来解释格雷厄姆三大原则,1是要把股票看成企业,2是安全边际,3就是用真实投资者的心态对待股市。就是他的市场先生理论。什么叫做投资者心态,说白了就是为上涨和下跌做好心理准备。任何局面的出现都是合理和正常的。市场先生就是个神经病,经常抽风,所以我们不要理睬,千万不能跟着他一起抽风,反而可以利用他的情绪波动,赚到更多的收益。

1997年一个叫做,泰伦斯奥登的行为经济学家,发表了研究,为什么投资者总是交易过度,在这个研究里,他追踪了1万名投资者,7年的时间,共涉及近10万笔交易,首先他发现在,这些账户的年换手率高达78%,其次,投资者卖出的股票,实际上都是那些未来能够跑赢市场的股票。以一年为限,投资者卖出的股票,要比他们买入的股票,平均收益高3个点。换句话说,我们其实总在高卖低买,动的越多错的越多。芒格给出的解释是,虽然在投资中,财务会计和金融知识很重要,概率和数学也很重要,但是要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心理学。

大部分人在投资中失败,是源于人的本能,就是在分析越复杂问题的时候,越喜欢走捷径,所以最后就很容易被误导,被别人所操纵。比如机构要想操纵散户,太容易了,散户都是看K线图的,那我就给你做出一个完美的k线图来,就能让你们在高位接走我的盘,还有更坏的,故意放出兼并重组的消息来,迅速就会在市场蔓延。投资者也就纷纷买入。芒格自己都说,尽管 他有几十年的投资经验,但现在依旧会被误导,所以他选择了双重分析法,先从理智的角度去考虑,看哪些因素是真正起作用的,然后在潜意识里去找那些容易被影响的地方,自己容易被影响,别人也肯定容易被影响,那么我们先人一步觉醒过来,就有利于抓住市场先机。比如别人都在末日狂欢的时候,大家都在贪婪,想多赚一点。但这个时候我们的理性会让我们去回归常识,去看估值,去看资金关系。去看市场情绪到底反不反应利空,一旦市场不反应利空了,说明该买的就基本都买进去了。未来稍有风吹草动,这些人也就该跑路了。所以我们就要提前行动,降低我们的仓位。从而率先防守。

过度自信,是所有人的缺点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很好,每个医生都觉得自己对病人的治愈率很高。在 投资中也是如此,告诉大家了,市场上7赔2平1赚,但是每个进入市场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是那赚钱的10%,而且还看不上市场平均收益,总觉得自己至少不应该比巴菲特差。

卡尼曼教授说过,人们最难想象,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件事就是,你并不比一般人更聪明。信心过度,在投资市场上,就造成了交易量过大的现象,更解释了为什么股市总是有巨大的波动,大家的情绪总是会从一个极端,过渡到另一个极端。这也叫做反应过度。诺奖经济学家,理查德塞勒做过一个实验,让两组学生对照做投资,第一组,给他们大量的信息。第二组只给出最近5年的短期业绩,然后塞勒让他们分别对今后40年,做资产的配置。

第一组接受大量信息的学生,他们只分配了40%的资金给股市,剩下的都投到了政府债券里面,而第二组,别看信息较少,但他们的信心更足,他们分配了70%的资金给股市,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,叫做无知者无畏。

塞勒还有一项研究,那就是他根据过去5年的业绩,找到35种业绩最佳的股票,以及35种业绩最差的股票,然后把他们分别做成组合,并持有5年,他说在未来有40%的时间里,这些输家都能战胜赢家。也就是说,我们逆向投资在未来的胜算其实更大,而买市场业绩最好的公司,往往赚不到什么钱。因为你能看到业绩好,别人也能看到,所以你买入的时候,就已经很贵了。我们之前也说到过很多次了,人们需要2倍的正面影响,才会抵御负面影响的冲击,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趋利避害的想法,躲避损失会让他们在投资中,过度保守。但是,在一些时刻,他又会让你毫无道理的抓住亏损股不放,甚至死不认错。明天我们继续来讲,投资心理,对我们收益的影响。

【9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9:顺应人性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,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昨天我们说到了投资心理的问题,行为金融学里面,有一个心中账户的概念,他指的是,人们随着周围情况的变化,而改变赚钱预期的习惯。举个例子,我们有时候会突然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发现一笔钱,比如衣服兜里,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进去了100块钱,此时你就好像觉得这100块钱是白捡的,可以随意花掉,但其实这100块钱,也是你辛苦赚到的,根别的100块钱没有任何区别,人的心里就是这样,在完全预期之外的钱,大家就倾向于是意外惊喜,花起来也更加的大手大脚。所以一般股市高涨的岁月里,是会带动消费增长的。另外,大家也更愿意去拿白捡的钱去冒险。比如黑天鹅作者塔勒布,他就做了一个投资模型,90%的资产都放在极其安全的国债里, 然后用10%去做极度高风险的投资,比如期货还有外汇。因为90%的国债投资,可以保证他不会亏本,那么他就相当于用10%的收益去赌博了。即便全都亏掉也无所谓。老齐认识一个投资圈的朋友,每次牛市末尾,他都会提前离场,然后拿出正常业绩之外的收益,去赌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。这部分收益全赔了也无所谓,而一旦做对了,就能赚到很多钱。大大增厚他的业绩。由于是正常收益之外的部分,所以他的心态就会变得十分良好。往往在最后,他都是能够赚到大钱的。先做多,等市场转势了再做空,顺势而为。当市场跌到了价值区,他就不再玩股指期货了,而是重新开始去建仓布局下一轮周期。有人问啥叫正常业绩意外的收益,比如他的目标就是年化12%,超过这个收益的部分,他都可以拿走去赌期指。好比2018年到现在,基本上收益翻倍了,按照年化12%的要求,他只要保留3年40%的收益就可以,有的时候,可能还要多准备一年,那就是留足57%的收益,剩下的43%,就可以拿走赌股指期货去了。即便这点钱都输了,他也基本完成了投资任务,由于心态轻松,所以效果非常不错。往往最后股指期货的收益,比他正常资产配置价值投资的收益还要高。特别是在牛市最后期,群情激动,暴涨暴跌,股指期货其实非常好做。震荡市里反而到比较艰难。

下面来说说风险承受能力,也叫作风险容忍度,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个不难,做个问卷调查就行了,你能承受多少风险,让用户使劲想。但是这其实都是比较扯淡的方法,因为风险承受能力,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,一旦股市大幅下挫,天天都是各种负面消息,那些激进的投资者也会变得畏手畏脚。相反市场天天上涨,以前只买国债和存银行的大爷大妈,也会忍不住诱惑,开始购买股票。你去问他,就不担心风险吗,他会告诉你高风险才有高收益。但其实他们压根什么风险都承受不了,市场跌5%下去,他们就能跟你拼命了。所以老齐总是劝大家,来老齐这里学理财投资的,自己知道就行了,先把自己改造好,不要给别人投资建议。给别人建议这种事非常愚蠢,赚钱了,他觉得跟你无关,不会感谢你,赔钱了,会懒死你。甚至因为推荐投资,最后双方友尽的事比比皆是。关键是,有的投资建议并没有错误,只是中间出现了一定的波折。比如一只股票,先跌20%,再涨100%,最后还是赚钱了,但是听你推荐的那个人,在跌20%的时候就认赔了,损失惨重,那你说这事赖谁?他肯定觉得赖你,你就不应该在还要跌的时候告诉我。相反也同样,先涨100%,后来又跌了20%,你说这回他肯定该赚钱了吧。也不一定,赚钱的时候,对方都没怎么投入,一直只是买了很少的钱,后来他发现确实在涨了,然后逐渐加大了仓位,最后赔钱的时候,是满仓赔掉的,所以可能总的来说,还是赔钱的,那你说,这个又赖谁。所以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,你就算给了他摇钱树,他也会把他当劈柴用的。不用跟这些人浪费口舌。最后肯定都不讨好。

我们怎么能快速判断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,你就看这个人平常做事是不是会定目标,如果一个人做事特别有计划,总是会提前订立目标,并且执行力很强,那么他通常的风险承受能力就比较强,而且比较真实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考虑过目标,每天就是在混日子。那么他说的话你千万别信,他压根就没有风险承受能力。

很多人都让巴菲特去预判市场,他也做出过很多的判断,这些判断大部分都是对的,但是巴菲特对于股市预测这种事,从来都是当成儿戏,包括老齐,我判断市场,也就是判断着玩的,从不会以判断来指导投资,判断归判断,策略归策略,投资其实是应对之道,而并非是打板算卦。

作者列出了一组数据,经济学家对于利率的预测,错误率奇高,31次预测,错了22次。利率这么简单的事情,预测都有这么多的错误,更何况是基于预测做出来的价格反映了。有人说不对啊,你不是经常让我们在低点调整仓位多配权益资产,高位减仓,多配债券吗?这不就是预测吗?这还真心不是预测,这也是应对之策,所谓低位,并不是预测出来的,而是根据市盈率和股债比这些数据,比较出来的,还有观察投资者的情绪,当大家都卖出,远离股市之后,股市一定在低位。相反当大家都往里冲,就不可能还有便宜的东西。

投资预测为什么难,因为投资市场是人的市场,你的预测,甚至会起到市场的反作用,比如有个人预测很准,之前他连着预测对了几次,那么他的下一个预测就会被市场重视,他预测股市即将到顶,那么可能大家现在就会跑。都想赶在灾难爆发前离开,所以这个人善于预测的能力,反而成为他预测不准的原因。所以预测是什么?本质就是猜未来大家怎么想,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你是不可能成功的,几亿人的想法,你不可能猜的到,更别说最后的博弈关系了。唯一我们有胜算的时候,就是市场形成一致性预期的时候,当大家都认为什么是对的,那么也就是说,这个东西肯定是错的。

投资不是去想,市场对于某些信息的反应,而是要想别人看到这些信息之后的想法,甚至更有高层次的投资者,他们要考虑,市场普遍产生这种想法后,会出现什么局面,而这些局面,会让投资者再做出什么想法。举个例子,比如大灾难之后,保险公司巨亏,难道就是利空吗?未必!因为灾难过后,往往大家损失惨重,才会意识到灾害保险的重要性,所以通常都会让投保数量大幅增加。所以那些没有被这次灾难拖垮的保险公司,将从灾难中受益。这就是不同层次的投资者,想问题 的方式截然相反,那么做法自然也就截然相反。邓普顿当年在二战开始后,去投资美国,他想的就是,战争会让美国的工业需求大幅增加,大家一心保家卫国,再也顾不上个人利益。再有就是,只有美国赢了,投资才有意义,这些钱也才有意义,一旦美国输了,希特勒统治世界,你把钱埋在地底下也不安全了。所以在别人疯狂抛售的时候,邓普顿逆向抄底。最后收益颇丰。

我们经常使用市盈率的方式来评估指数,判断指数的高低位,但这个也有问题,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指数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,比如比尔米勒就做了对比,1964年和1994年,标普500中的成分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 64年的时候能源占了17.8%,基本原材料占了16.5%,这都是典型的周期行业,到了96年。二者分别下降到了8.9%和6.9%,占比最大的是金融,30年间,比重从2%上升到了14.6%,现在,也就是2021年,标普500的权重肯定又发生了变化,科技股的比重极高,苹果,微软,谷歌,脸书,亚马逊5家公司占比就已经达到了24%。所以这也就意味着,即便是指数,市盈率也在逐渐提高。因为科技股,肯定要比金融和周期估值更高。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,简单线性的分析指数的估值范围也是不准确的,必须动态的去看待市场的变化。当我们知道这些之后,在每一轮抄底的时候,可以尽量的提前下手一点,反过来当市场见顶的时候,多给点耐心。别不把市盈率分位数当回事,也别太把他当回事。明天我们讲,如何去击打那个,又慢又好打的球,创造更好的投资业绩。

【10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10:不预测未来?如何赚到超额业绩?

各位书友大家好,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,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。巴菲特的投资组合。巴菲特经常说,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,他也从未见过,有人可以连续预测正确。但是不预测,并不影响他自己获得傲人的业绩。他从不想从那些预测中获利,反而让投资回归了本源。他还提醒投资者, 如果你要想求得别人的认同,那么最好别进入股市,股市上要达到令人愉快的共识,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,而那些未来的不确定性,其实并不是什么风险,而是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朋友。通过他可以赚到更多的钱。

咱们这里棒球并不普及,大家对于这项运动很陌生,但在美国却相当普遍,大家都知道,对于棒球运动来说,首要的规则就是要挑选那些好打的球击打。但棒球运动有个特点,那就是得分逐渐下降。最高的得分记录是406分,发生在1941年,之后就再也无人打出这个记录。有人说是击球手的水平退化了,但是有专家则认为刚好相反,是整体的防守能力提高了。其实投资也是如此,巴菲特就好似那个棒球纪录的保持者。他的最佳战绩,永远停留在了60-70年代。进入80年代之后,随着巴菲特的体量越来越大,他的战绩开始趋近于平庸。原因也是因为他的策略决定的,巴菲特体量小的时候,他可以重仓吃下几家公司,也可以让可口可乐占他持仓的30%,但是当他掌管万亿美元的时候,已经不可能做到集中投资了。所以无论他再怎么等待机会,也被盛名所累。他买入的公司越多,他的表现也就越会趋近于指数。所以并不是巴菲特退步了,而是没办法集中了。没有多少公司,装的下他的体量了。只有在金融危机当中,巴菲特才能展现一下股神的实力。

巴菲特没机会了,但是我们还有机会,所以一定要记住巴菲特的忠告,1尽量少挥棒击球,你最好一生之中,给自己限定到20次的投资机会,这样你才会更加珍惜。2,耐心等待那个又慢又好的球出现。这两个忠告也是相连的,如果你过度放任自己去广泛投资,那么你通常就无法耐心的等待,真看到那个又慢又好的球出现的时候,你却已经没钱了。我们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这样,当年老齐还是记者的时候去采访,6000点回落到5000点,大家都在疯狂的抢购抄底,跌到4000点的时候,还有人往里冲,真等到跌破2000点的时候,绝大多数人手上已经没钱了。而这才是未来10年股市的大底部所在。

在巴菲特眼里,投资很简单,他不需要学习高等数学,也不需要去破解衍生品的波动,甚至不用管美联储的报告。很多投资者宁愿意瞎聊天,到处打听消息,也不愿意好好花30分钟,看看公司的财务报告。你说看不懂财务,那么那些会计专业的同学呢?会计多的是,他们不但能看懂财报,甚至有能力做出财报,原来老齐公司的一个财务总监就是这样,他财务水平很高,在四大做了很多年,但是投资水平很差。因为他根本无法耐心的去看上市公司的财报。把自己的知识优势,全都抛在脑后。

芒格甚至一度很纳闷,我们的方法如此简单,但为什么没有被广泛效仿,甚至一些著名的财经类大学,也不教授这套方法。后来有个物理学家库恩提出一个说法, 他说这就跟物理学的进步一样,新的学说总要颠覆之前旧的学说,但是会遇到强大的阻力,比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核心,这就取代了地心说的提法,后来被活活烧死。所以巴菲特的理论也违背了常识,所以才遭到了理论界的一致排斥。学术界这么多年,一直企图将巴菲特作为反常规者对待,一直在等他出错,好找到反例,但是这一等就是60多年,至今也没找到反例。不过在这个过程中,确实有不少投资大师,出现了反例现象,比如之前我们讲的那个雷格梅森的比尔米勒。2005年之后业绩突然就不行了。时间拖得越久,就对市场有效理论越有利,为什么这么说,1,确实在投资中容易犯错,长期超越市场非常困难。2,你业绩很优秀,于是体量增大,也会让业绩逐渐趋近于平庸。也就是说,最后人家不用逼你,你自己就得转向分散投资,赚取市场平均收益了。

作者也说了下投资和投机的关系,如果你是个投资家,你会考虑你的资产,也就是你的企业未来会怎么样,如果你是一个投机客,那么你主要关心的是价格而不是企业。格雷厄姆也在很早就分析过了投资和投机的关系,他说自己对于投机并不排斥,甚至市场上本就该有相当一部分的投机者。这是正常现象,但是他感到十分不安的是,有些投资者,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投机的习惯。比如我们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,但是在跌的很低的时候,不敢买了,或者总是希望他能够再便宜一点。这其实就是投机的习惯。

作者还做出了一张知识和收益与风险的曲线图,当知识不断增加,收益也会增长,但这不会是一条直线,而是一条向上弯曲的曲线,也就是说,知识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用的,并不能够给你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,直到不断累计,到最后才会爆发出力量。相反风险则完全不一样,没有知识的时候风险最高,当你有点知识之后,风险将迅速降低,随着积累,知识到后期对于降低风险的贡献已经不明显。

综合这两张图,我们就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,开卷有益,一开始我们虽然赚不到什么钱,但是学习会让我们避免很多的坑,随着知识增加,我们基本就把风险控制住了,然后未来就是尽量多的产生收益。在知识低的时候,我们更倾向于投机,但随着知识的增加,投资的意识逐渐加强。最后高收益,低风险的投资, 和知识与投资的思想,完美融合在一起。

那么该怎么学习呢?巴菲特和芒格的回答就是,学习要靠自己读书,没有人可以梦想出一切的观点。你只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知识。然后融会贯通,为己所用。甚至形成全新的观点和理论。拒绝学习,是一个最为愚蠢的事情,没有之一,相当于你拒绝了别人的经验,和试错的教训,非要把别人都已经踩过的坑再踩一遍。听起来难以理解,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其实就是这么干的。大家可以想想,你身边有多少人,一年连一本书都没看过。老齐认识的人中80%都是这样的人。那么你怎么进步呢?只能靠自己不断的试错,不断的总结,即便能前进,你的进步速度也会慢的出奇,而且代价极高。所以完全不划算。读书就是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理论,形成自己的思考。最后形成自己的行动准则。所以老齐总说,在你觉得最近很倒霉,事事不顺心的时候,就努力去读书吧,说明生活提醒你,该认认真真的学习了。

这本书叫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但他在最后才列出了巴菲特80-90年代的持仓变化,比如可口可乐,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,政府就业保险GEICO,华盛顿邮报,吉列,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,还有一个银行叫做韦尔斯法戈,后来他又买了迪士尼和麦当劳,以及旅行者集团。而到了2020年巴菲特的持股明显增多,他重仓的有美国银行,梅隆银行,富国银行,美国运通,美国合众银行,特许通信公司,摩根大通,卡夫食品,可口可乐,通用汽车,还有苹果,visa,穆迪。此外由于疫情泛滥,他把航空股都卖了,买了不少医药股,比如默克制药,辉瑞制药,这些个股占到伯克希尔持仓的90%以上,如果从类别划分,巴菲特基本把上万亿资金都投在了金融和消费两个类别上。

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,巴菲特的持仓几乎每个季度都公布,而且变化不太大。有些公司他已经持有了几十年。但是令人十分感到奇怪的是,如此透明的投资方式,却依旧能保持他股神的地位,造假的到处都是,剽窃的更是众多,但是却没人愿意去造巴菲特的假,也没人愿意复制他的投资组合跟股神同步。难怪贝索斯问巴菲特,说你那些玩意就不怕被别人学了去?巴菲特自信的回答,要学早就学了,之所以没人学,就是因为没人想慢慢变富。所以,相比巴菲特公开的持仓组合,以及他的选股策略来说,慢慢变富,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。读完这本书,你有什么感悟呢,咱们可以一起交流。老齐觉得,大家最应该记住的一点,那就是,在你最有把握的时候,要勇于下注。努力去看到那个投资背后的胜率。另外就是,记住2P-1=X这个优化版的凯利公式,2倍的胜算-100%,就是你该下注的资金。把这些东西应用于实践当中,这本书你就没白读。

扫描二维码,分享干货
版权声明:admin 发表于 2021-09-23 9:27:16。
转载请注明: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| 山水财商网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